画艺烙印
“画乃心印”,这心,这印,折射出他从艺四十年来,心追手摩,不曾停歇的执着;他转益多师,博采众长,在素描、水粉、油画、烙画、水墨画的创作领域寻求突破;他的笔下流溢出雄强豪迈的气势,又不乏细腻秀逸的情致;他善于敏锐捕捉时代的气息,融汇古今,合璧中西,作品既为中国广众喜爱,又远播美国、日本、俄罗斯、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。在当代国际语境下,用中国式视觉语言,展现东方神韵,凸显“中国梦”。他以“和平与发展”为表现主题,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不懈努力。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。金陵书画院院长,中国烙画大师------高劲松先生,让我们略从他“静、劲、净、境”印迹,探寻其从艺之径,管窥其笔墨神韵。在他雅俗共赏的作品中,激起人们性灵中波澜的那些因子,无疑 “真善美”精神圣殿中透露的缕缕霞光。
他对于绘画的喜爱,似乎与生俱来。爷爷是当地一名木雕手艺人,那些“姜太公钓鱼”、“二龙戏珠”、“精卫填海”等造型的木雕,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仿佛是播种下的一粒种子,等待破土而出。那时,海安人家的习俗,家家户户喜欢贴木版年画,菩萨像最受欢迎。十岁时高劲松由于临摹能力超强,他就尝试着用铅笔画菩萨像,然后用鲜艳的水彩上色,达到了“以假乱真”的效果,后来他拿到市场上售卖,挣到了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。然而家里人却不赞成,却认为画画是富家子弟干的事。他儿时的画家梦,为他撑起了一方天空,那里静水流深,令人神往。
生命中,有贵人相助,无疑是一种福报。记得他上小学,来了一位代课老师曹雨生,他是负责高考美术的专业老师。一开始,高劲松趴着曹老师的教室窗子外面蹭听,老师讲的素描速写课太精彩了,以至于课后,高劲松拉来同学做模特,画得入迷。曹老师发现了这个好苗子,也是悉心培育,重点培养。记得有好一阵子,师生俩就在学校,吃住在一起,朝夕相伴。学生负责烧水打饭,老师负责帮他一遍遍改稿,就是这扎扎实实的素描基础课,为日后的学习扫清了障碍。曹雨生老师的教导成为劲松成长历程中的“久旱甘霖”,让他感恩和铭记。
初中时期,他参加了海安县“中学生书画大赛”,一举夺得了金奖,这个奖项带来的巨大精神鼓励,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。他至今记得老师说:“你要好好学,将来可以报考艺术学校!”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,他报考了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。那是的师范生不要交学费,还可以拿到生活费,对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。他的油画专业是张富老师教习的,那段时间耳闻目睹的都是西画,受到了西方绘画造型艺术的初步熏陶。1989年河北师范毕业后,他从海安来到了外婆家,美丽的姜堰溱湖之滨,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。
1990年,他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,受教于“第二画师”赵友平门下,专心学习油画艺术。 两年的学习生涯,观摩了不少展览,参加了不少培训,在赵老师引领下,学生们走进了西方艺术的殿堂,汲取了大量养分。高劲松深深地感受到西方绘画流派大师对于光影、色彩超强表现力,大大开阔了他视野,品鉴能力也逐步提高。1993年7月,有幸在赵老师的安排下,与另外两位同学一起,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,为学习生涯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